惠而浦印度公司待价而沽 Reliance与贝恩资本谁是最后赢家?

@埃森 出处:埃森科技 2025-07-03 10:14

半年前市场传闻惠而浦印度子公司股权转让的消息再获新进展。

根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Reliance Retail和印度本土消费电器巨头将与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竞争收购惠而浦印度公司(Whirlpool of India)的控股权。他们的竞争对手包括欧美知名巨头EQT和贝恩资本等。

惠而浦印度公司为何急于转让股权?这家公司还有多大的价值?为什么很多机构青睐这家公司?

惠而浦印度公司待价而沽 Reliance与贝恩资本谁是最后赢家?

缓解集团债务压力——被迫出让股权

今年1月30日,路透社率先报道惠而浦集团将把其在印度子公司51% 的股份减至 20% 左右,这一减持行为预计到 2025 年中后期完成。

惠而浦印度公司并非是经营问题导致股权转让,而是受到惠而浦集团公司债务压力的影响。惠而浦印度公司是其集团公司全球资产大规模重组的棋子之一,旨在偿还大部分债务。

公开资料显示,惠而浦集团公司历年总债务分别为: 2021年60.3亿美元、2022年81.9亿美元、2023年78.4亿美元、2024年73.3亿美元。

尽管从2023年债务问题有所下降,但惠而浦集团仍然把全球范围重组提上日程。这或是其止损、寻求卖出好价钱的最佳窗口期。

回到惠而浦印度公司来看,总体表现并不差。2024年,惠而浦印度公司营收达到9.1亿美元,较2023年的8.1亿美元有所增长。同期,虽然营收增长强劲,但净利润略微下滑约 1%,主要是受到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影响。

很多人并不太了解,惠而浦印度有限公司是惠而浦集团在亚洲的大部分收入来源的上市子公司。而且,惠而浦印度公司近几年营业收入始终保持增长,从2012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9.1亿美元。

不过,一个相对稳健经营的子公司,面对集团公司的巨额亏损时,话语权缺失的短板则会更加明显。面对惠而浦集团旨在偿还大部分债务,重组包括将其欧洲业务并入一家新公司并出售其中东和非洲业务的背景下,在惠而浦印度公司还有一定价值的条件下股权转让,或是集团公司的无奈之举。

可以做个假设,一旦惠而浦印度公司连续亏损,那时如果股权转让,可能价格会更低。趁着好时候卖个好价钱,填补集团公司的亏损,这可能是惠而浦印度公司股权转让最根本的原因。

数据显示,2025财年第一季度,惠而浦印度公司的利润同比增长 50.4% 至 11.9 亿印度卢比,而去年同期的利润为 7.9 亿印度卢比。

可见,惠而浦印度公司股权转让不是甩包袱,而是优势资产的分割,因此才能吸引各路机构买家。

受让方来头不小——都想伸出橄榄枝

在本次股权受让中,分为两股势力。一股是印度本土企业巨头,另一股则是海外机构。

我们先看印度本土企业的情况。根据公开资料显示,Reliance 成立于2006年,隶属于印度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创始人是 Mukesh Ambani。目前是印度最大的零售公司,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零售商之一。其经营范围包括涵盖食品生鲜、消费电子、时尚服饰、珠宝、美妆、药房、家庭装修、玩具等多个领域。

截至2025年3月,其在印度全境拥有 18836 家门店,遍布全国 7000 多个城镇,总零售面积达 7740 万平方英尺,其注册客户高达3.04亿。2023~2024年财年实现营收约406亿美元,其最大的优势还包括强大的线上线下零售网络渠道和供应链。

来自印度北方邦诺伊达的Havells India 公司,成立于1958年。其经营范围主要是电气设备,电线电缆、照明系统、智能控制解决方案、大件家电与生活电器、家居和厨房电器以及为商业楼宇提供绿色解决方案等。在印度拥有超过1000家独立品牌旗舰店和15座制造工厂,其业务出口超过50个国家,主要是在中东、非洲、拉美以及东南亚市场。

2024~2025财年总营收入约 1000 亿印度卢比(约合 120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 9%。

再看海外机构的情况。目前海外想并购惠而浦印度公司的机构有EQT、贝恩资本和TPG Capital公司。

EQT 是一家成立于 1994 年的瑞典全球投资机构,业务遍及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

根据 2024 年《私募股权国际》(Private Equity International) PEI 300 强榜单,EQT 按募集资金规模位列全球第三大私募股权公司。

贝恩资本(Bain Capital, LP) 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全球性私人投资机构,成立于1984年,在北美、欧洲、亚太等主要城市设有24个办公室,包括波士顿、芝加哥、孟买、上海、香港和东京等地,截至2024年管理资产约 1850亿美元。

TPG Capital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福特沃斯。截至 2025 年 3 月,管理资产规模达约 2510 亿美元。

惠而浦印度公司股权受让,上述几家机构中,到底是印度企业全部接盘,还是几家公司皆有可能成为股东,目前还不得而知。

价值被低估——整合以后价值或快速释放

尽管惠而浦印度公司面临压力,而且在2023~2024年连续两个季度净利润下滑,市场份额不断被小米、LG、三星等品牌稀释,但惠而浦印度公司还是有其价值的。

这也是很多机构争相并购的主要原因。在上述机构看来,惠而浦印度公司目前或是“价值洼地”,对未来预期较为乐观。

一是印度家电行业仍然有上行空间。根据 Euromonitor 和 Redseer 数据,印度白电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 12%,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随着印度城镇化加快,家电成为很多家庭的刚需。

二是惠而浦有渠道和品牌优势。惠而浦印度作为早期入场者,拥有一定的品牌认知与渠道基础。惠而浦在高端冰箱与滚筒洗衣机领域仍有忠实用户群,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在渠道方面,由于惠而浦进入印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品牌认知,在渠道构建方面相对更加完善。

如果被大型零售商收购,借助其渠道优势,或可与其线下/线上销售网络整合,继而提升市场份额。

三是本土制造能力。目前,惠而浦在印度拥有三座工厂(Pune、Faridabad 和 Puducherry),这三座工厂是其拥有制造能力的核心优势。

四是产品矩阵丰富。由于惠而浦在印度进入时机更早,产品矩阵方面更加丰富。拥有完整的白电品类,包括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空调,具备“升级整合”的可能性。当前,惠而浦在品类最大的缺陷之一是AI属性滞后于对手。当竞争对手在AI、智能化、场景化等方面不断迭代时,惠而浦似乎慢了半拍。

一旦新的资本进入惠而浦印度公司,通过AI驱动与整合,很有可能实现“品牌重塑”。

简单地说,知名国际投行机构以及印度本土企业巨头,之所以看重惠而浦印度公司的价值,无非是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被低估。目前惠而浦印度公司市盈率低,股价低、存在被低估空间。

二是有完整的供应链资本。惠而浦印度公司有一定的本土化制造能力,本土化供应链就是稀缺资产。

三是品牌价值。虽然惠而浦在全球表现不佳,但不能否认其品牌价值。尤其是在印度,很多消费者对惠而浦品牌较为信赖,这为未来的品牌价值释放打下了基础。

四是渠道优势。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机构并购惠而浦印度公司以后,经过整合未来再次出手,都会因其有完善的渠道关系而产生溢价。

对于本次并购,惠而浦集团公司正以积极的态度与众多机构接触。

印度《经济时报》报道称 ,惠而浦公司首席财务兼行政官詹姆斯·W·彼得斯上个月告诉分析师,惠而浦印度公司业务的扩张“已引起大型第三方投资者的浓厚兴趣”。他预计资金将于2025年下半年到账,并计划将其用于偿还债务或进行债务再融资,就像公司此前撤资后所做的那样。

或许下半年,惠而浦印度公司很快将迎来新的战略投资人。

(图片来源:pixabay)